保险资管机构寻找新“蓝海” |
||
来源:发布时间: 2016年11月11日浏览次数: | ||
保险资金在争取业外资产方面正快马加鞭。数据显示,目前保险业管理的非保险资金已超过2万亿元。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操作业务领域全面的优势正逐渐引起买方重视,险资受托投资管理能力逐步加强并得到了市场更多认可。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走访多家保险资管机构发现,保险资管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竞逐第三方业务之际,坚持相对严格的评级标准,在政策规范下,注重控制相应的业务和产品风险。为了成为“到市场上会游泳的好机构”,保险资管人士呼吁制定行业统一标准,增加优秀的合格机构投资者的质量和数量,并实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,适当放宽投资范围,为保险资管创造更大的作为空间。 直面泛资管竞争 经过多年发展,保险资管受托其他机构管理资金的能力不断提升。保险资管公司或部门在初成立时,主要承担为集团或母公司内的险资资产配置提供相应服务的职能。而今,保险资管机构逐渐向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进行转型,成为市场的一种趋势。 太平资管市场总监李冠莹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,从资金来看,保险资管承接了企业年金、养老金、银行资金、境外资金以及其他保险机构的资金。从业务载体来看,保险资管开展第三方业务载体主要有两种形式:一是面向第三方发行保险资管产品,包括基础设施投资计划、不动产投资计划、股权投资计划、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以及货币型、权益型、债券类等组合类产品;二是向第三方提供投资顾问服务。这是现在保险资管第三方业务主要的两种形式,而业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保险资管产品化的大力推进。 从数据上看,保险资管产品方面迎来突破,而这也是被业内视为保险参与卖方市场竞争的探路石之一。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,2016年9月,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共注册各类资产管理产品17项,合计注册规模602亿元。这意味着,保险资管产品的注册量创年内高点。 通过发行保险资管产品,保险资管机构作为受托人获取了切入多个投资领域的“钥匙”,向市场展现了保险业“多面手”的形象,而这也使得机构更加贴合市场化需求。平安资管董事长万放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目前国内保险资管公司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,一是母公司资金全部委托给其资管公司管理,日后资管公司在受托管理第三方资金时建立“防火墙”,与来自母公司的第一方资金严格隔离进行投资管理。平安资管走的则是另一条路,即无论是第一方还是第三方资金,都逐渐过渡到由委托方自主选择投资管理人,这也是全世界所有领先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选择的方向。这意味着,此类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再先天享有母公司的资金资源,而是凭借自身过硬的投研实力参与“泛资管”竞争。 第三方“蓝海” 除了正视自身的资产管理优势和风险把控外,保险资管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引发了业内人士普遍关注,尤其是在争取更大的受托资产蛋糕过程中,保险资管已经明显感到面临多方面挑战。李冠莹认为,在“泛资管”时代,保险资管公司需要与券商、基金等金融机构进行竞争,“到市场上会游泳的机构才是好机构”。 万放认为,在利率下行环境下,金融机构有四个方案可供选择,一是提升海外资产配置,二是提升风险偏好,三是拉长资产久期,四是牺牲流动性,即提升另类资产的配置比例。但他提示,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,实施这四个方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,也会相应面临不同的挑战。从技术层面看,资产配置可重点关注战术资产配置,即短期的择时策略。虽然择时操作难度较大,但如果有足够的投研能力在短期内进行择时,可以很好地把握住一些大的趋势性机会。(中国证券报-中证网)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